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
Grief: A Philosophical Guide
作者:邁克爾‧喬比 Michael Cholbi
譯者:柯清心
出版社: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13日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786269720651
★亞馬遜4.7星讀者好評★
與其在似是而非的陳腔濫調中尋求撫慰,
不如瞭解悲痛的真貌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能活在真實裡。
好的哲學能給人帶來勇氣,且相當實用,但長久以來規避悲痛的哲學,則兩者皆失:因擔心對人的境況提出尷尬的問題,而逃避悲痛議題,並非勇敢之舉;而對我們面臨的、最關乎人性與影響人生的事件之一,故意視而不見,也不務實。
《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在辯證中抵達悲痛的範疇與本質:悲痛活動的真正對象,是與我們珍視之物相關的人物去世後,必然引發的關係喪失與轉變。
▍悲痛是什麼?
當親友去世時,必然會引發我們心中的悲痛。為所愛之人的離去悲痛難抑,可謂是人之常情。
然而政治領袖、社會名人、宗教人物等等與我們並沒有直接、親密的關係,他們的死亡仍往往激發許多人發自內心的悲痛。
更有甚者,我們還會為我們所失望,甚至是所痛恨的人悲痛。
這樣難解的情況,讓人疑惑:「悲痛」到底是什麼?
作者同時配合文學、醫學、心理學等各種資源,深入發掘悲痛的各種性質,並嘗試回答,經歷悲痛時可能會遭遇的種種疑問--
悲痛時會經歷什麼?
悲痛對我們有好處嗎?
我們悲痛是合理的嗎?
一定要為別人悲痛嗎?
悲痛是種精神疾病嗎?
▍悲痛是人性
人的漫漫一生裡,誰也避不開經歷失去他人的傷痛。不過,盡可能地預先熟悉悲痛,或許能讓我們擁有更充分的準備,來應對他人逝世所帶來的哀傷、痛苦和恐懼。
悲痛的過程中或許會包含痛楚和絕望,但也因此凸顯我們真正的內在,是我們人性的展現。悲痛是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的絕佳機會,值得我們樂觀、正向地看待;少了這份傷痛,等於少了一份機會,除了原地踏步,我們並不會過得更好。
本書既不「療癒」,也不能讓人「解脫」,卻用哲學為我們做好面對未來的心理準備。希望本書的內容,能給你面對悲痛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