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前往塞內卡藏寶處,挖掘智慧寶藏
冀劍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有一天,課堂上有個學生做報告。他講了很多關於「人生應該多為他人著想」、「不要貪圖別人財物」、「不要恐懼失敗」之類的,幾乎全是老生常談。最後他大概也發現自己所言毫無深度,於是補了一句,「我覺得這本書裡都是廢話。」
這句話有點惹惱我了。雖然他批評的教科書並不是我寫的,但卻是我指定的。這等於是說,我指定了一本全是廢話的教科書。所以,我很不客氣的回答,「如果老師(我),以及寫這本書的哲學家作者,加上出版此書的原文編輯與中文版編輯,都認同這本書,而你又只從裡面看見廢話,那麼,你或許需要質疑一下自己的閱讀眼光?」
確實,有的時候,當我們匆匆閱讀時,只能看見廢話。因為廢話清楚明白,不用多少大腦就可以瞭解吸收。想要從書裡汲取有用的智慧,非得要仔細閱讀不可。
除了匆匆閱讀看不見精彩智慧之外,有一種態度也是閱讀的障礙。尤其讀哲學的人,常常喜歡用批判的角度閱讀,雖然這是一個好習慣,但是,光會批判,就很可惜了。尤其閱讀不同文化脈絡的古人文字,總是有一些和現代觀點不太一樣的東西,甚至還可能會有過時的思維。眼光焦注在這些地方,就只能看見瑕疵。
其實,在我發表學術論文時,也常會遇到類似狀況。無論多小、多沒意義的瑕疵,總有人喜歡深究,而論文精彩之處,就像不存在一樣。遇到這樣的批判者,我的反應往往都是:「我完全贊成你的意見。」即使他的批判來自於誤解,我也一律這樣說,懶得解釋。用意是,「我沒興趣跟你多談,就用這一句話打發你吧!」當然,並非每次這麼說,都是這個意思。
閱讀就像尋寶
閱讀,尤其閱讀古人,我們需要帶著尋找智慧的眼光,就像尋寶一樣。
在塞內卡〈論生命之短暫〉一文中,如果匆匆閱讀,或甚至只看標題,大概就會覺得,生命確實就很短暫啊!這有什麼好說的呢?這不就是老生常談嗎?
很奇怪的是,真的有人會這樣閱讀,讀到的東西和文章裡想要表達的,正好相反。塞內卡要告訴我們,生命短暫一說,根本上只是一個迷思。也就是說,他反對「生命短暫」的觀點。
「那麼,他覺得生命不短暫嗎?這怎麼可能呢?」不!他也不是這樣說的。他要指出的重點是,我們忽略掉那些一直不斷浪費的時光。「那麼,他的意思就是要珍惜光陰嗎?這不也是老生常談。」確實用「珍惜光陰」來解讀塞內卡是適合的。但這句話本身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多麼地浪費時光而不自知,把生命消耗在各式各樣沒有太大意義的地方。這樣的人生就像根本沒有好好活過,如此一來,怎麼可能不感到短暫呢?
那麼,到底我們如何浪費生命?塞內卡舉了很多面向,幾乎每一個面向,都會讓現代人心驚。例如,我們汲汲於讓他人來肯定自己。這個「他人」有可能是公司老闆、父母、情人或甚至只是路人甲。而這些肯定,往往不存在任何重要的價值,而且為了這些肯定而努力的事情,大多不是內心真正想要尋求的東西。當我們如此盲目地追求了大半輩子,到頭來,發現根本沒有好好發自內心地為真實的自己而活,在這個當下,必然感受到人生苦短。但人生並不是真的過於短暫,而是我們一直沒有好好去過。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當我們一直盲目在過這種未經檢視的生活時,在缺乏自覺的當下,也不會感到有什麼問題,甚至還覺得人生有著長得不得了的時間讓我們慢慢揮霍,慢慢打發。直到有一天,突然驚覺時日已近,不再對庸庸碌碌的人生感興趣,想要回歸自己內心的訴求時,才會發現,我們剩餘的時間已經太短。
塞內卡的智慧,可以讓我們提早看見這個迷思。盡早省思人生,不要落入這個生命苦短的人生陷阱裡。
這裡的五篇文章,都隱藏了各式各樣的智慧,等待我們仔細挖掘。在〈論心靈之安寧〉,記錄了人心的平靜歸處。在〈論天意〉,從解說為何好人也會遇見厄運出發,闡述了人生困境的價值,以及最好的面對態度。在〈論閒暇〉,談論閒暇與思考的關連與其重要性。而在〈論幸福生活〉,說明如何獲得幸福人生及其中的迷思,尤其指出大多數人誤將快樂作為人生方向的引導者。這些都是塞內卡文字中的寶藏。
歡迎來到塞內卡的金銀島。敬請細細品味、深度挖掘。如果可以找到其他人沒有發現的寶藏,也請不吝分享。
【推薦序】
《論生命之短暫》推薦序
邱獻儀Lynn|哲學新媒體專欄作家
人活著的某些時刻,一定會問:「活著有意義嗎?」特別是在面對人生低潮的時刻,不管你多忙,這個問題總能悄悄地襲上心頭,而不解決這個問題,人就無法安生,甚至死不瞑目。面對這樣的大哉問,真的有正確答案嗎?
人該怎麼活才能真正有意義,歷來就有各式各樣的「人生觀」作為回應,其中不乏哲學家。塞內卡就是其中一個。他是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該學派面對此問題的回答是:透析事物的真相、努力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簡單來說,人要活得有意義,就得把心力放在真正重要、真的有價值的事物上。
然而,這個回答是既簡單又艱難。簡單在於,只要人們願意仔細思量,就能知道什麼事情對我們是真正重要的,像是衣食無虞(而不是財富自由)、健康(而不是縱慾)、為善(而不是對人刻薄寡恩)等等一些會讓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德行;艱難在於,人們往往容易受到情緒與欲望的擺佈而偏離了人們該踐行的德行目標。
塞內卡在近兩千年前留下來的書信文章之所以仍值得現代人一讀,是因為它們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尚存的理智與清明,破除人們對虛幻的執著、覺悟什麼是真正可盼望與追求的,引領人們去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閱讀這些文字,我們能感受到塞內卡親切地與我們說話,旁徵博引的舉例與解釋,平易近人到讓升斗小民都能理解而被說服。
然而,淺顯的文字不代表塞內卡的思想是雜亂而無章的,他的循循善誘來自斯多噶學派的中心思想。值得活的方式,得順應人類的自然天性,身心靈與社群生活,方方面面都得顧上才是順應自然。而要能過上這樣的人生,除了辨明人類的天性何在,更要有決心毅力去貫徹始終。塞內卡的文字有著仔細的概念辨析,精闢地指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盲點,幫助我們在踐行時,能夠不偏離真正的人生目標: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這是一種僅靠人們自己的理性能力與高尚品德的自然傾向,就能夠自我拯救的人生哲學。
什麼是值得活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斯多噶主義提供的僅是一種可能的選項,然而它提供的人生觀,可能是那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渴望以理智為指引,活出自主性的現代人最能夠接受的觀點。也難怪斯多噶主義歷久彌新,甚受理性且智開之人的青睞。讀這本書,看塞內卡怎麼說,入得你心就照著指示努力踐行,當有你一個無悔的人生。
內容簡介
生命並非短暫,而是我們荒廢太多!
——《每天讀點斯多噶》(The Daily Stoic)
精選最觸動人心的231篇智慧箴言
重新編譯,閱讀經典不再有時代隔閡
獻給當代人的人生解惑書、迷惘世人的指南針
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J. K. 羅琳……
為何這麼多名人都愛讀《沉思錄》?
被帝王之位耽誤的哲學家──奧理略
馬可‧奧理略是第16任羅馬皇帝,也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中最後一位君主。他也是著名的斯多噶派哲學家,其統治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標誌。一直想當個哲學家的奧理略,是個十足的和平愛好者,無奈50歲之後的十年之間幾乎都在征戰沙場。
這位賢帝明君白天生活在政務國家之中,晚上則沉浸於哲學思考。沉思錄即為奧理略在繁忙政務中,仍抽空於就寢前冥想,將所想之事記錄下來,藉由書寫讓自己通透思考、親近哲學之書。
現代人也深受共鳴的──沉思錄
《沉思錄》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卻分毫不減這本書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其思考不僅深深打動人心,且集眾家於一言,比如與強調無常、緣起的佛教思想相通,認為「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萬事萬物皆有關聯」,也與禪宗倡導的「正念」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甚至與現今的宇宙觀也有關聯,因此直至今日仍深具影響力,成為許多人每天隨手翻閱的案頭書。
如鏡一般、真實映照內在的療癒之書
《沉思錄》是奧理略在繁忙政務中,於就寢前藉由冥想,回顧一天所作所為,在心裡自問自答的紀錄。其思考與強調無常、緣起的佛教思想相通,也與禪宗倡導的「正念」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直至今日仍深具影響力。
傳世真理不斷洗鍊,越辯越明
批評是無意義的事
許多人根本連你的名字都不知道,許多人早已忘掉你的名字,又有許多人不久前才口口聲聲地讚美你,不久又反過來批評你。死後留名,可說是毫無意義,批評與其他種種亦然。
喜迎命運
接受命運的一切安排,懂得欣賞自然發生的美。不用批評,也無須抱怨,試著用俯瞰的角度來觀察世事,順應本性而活吧!
保持強大的精神力
別人的惡行惡語無法影響我,人生的幸福,取決於自己。善與惡也不在於別人的感受,而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受他人左右的心,就是最堅實的堡壘。
將每一天都視為最後一天來過
不衝動、不倦怠、不虛偽地過活,將每一天都視為最後一天來過。萬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想想自己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吧!
思考死亡這件事
死亡如同新生,是生命的過程。不須對死亡感到膽怯,也不該為此焦慮,因為就如同宇宙交替變化,才得以生生不息。
◆◆初版書名為《超譯沉思錄》。新版書衣裝幀設計以燙銀加工的「鏡窗」為主體,圓潤的矩形就像一扇心窗,供讀者展開「自我對話」的探索之旅。
到底該怎樣度過有價值的一生?
怎麼看待生命和時間,怎麼面對厄運?
什麼才是真正的「閒暇」,我們該如何獲得它?
當內心難以平靜,就打開塞內卡的「診療哲學」!
〈論生命之短暫〉De Brevitate Vitae
總有一天他要為自己而活——
被奉若神明的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無疑是命運的寵兒。然而在有生之年,他從未停止過對閒暇的渴望,試圖從繁重的公務中尋找片刻安寧。他喜歡用這一虛假卻甜蜜的幻想自我寬慰,這樣就能心甘情願地勞碌——雖然能過上超越凡人的幸福生活,他們卻厭惡自己的人生。
〈論心靈之安寧〉De Tranquilitate Animi
如果我們只希望自己好的一面被別人看到,就不可能無憂無慮——
還有一個引發焦慮的重要原因——太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不願意向任何人公開真實的自己,過著和多數人一樣的虛偽生活,仿佛生命只是一場表演。如果一個人總要謹言慎行,擔心面具滑落時暴露真面目,那他無疑會痛苦不堪。
〈論天意〉De Providentia
從未遭遇不幸的人最不幸,這類人沒有機會檢驗自我——
不管是平庸無奇、享受低級趣味的人還是偉人,他們都可能被好運光顧,但災難和恐懼卻只有偉人能戰勝。那些一直活在好運中,從未經歷過任何精神痛苦的人,他們對自然頂多也只能是一知半解。
〈論閒暇〉De Otio
學會與自我相處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總依賴別人的判斷,不管應該追尋和推崇什麼,只關心別人追尋和推崇什麼,別人想要的總是最好的。選擇人生道路時,我們不看道路本身,而是看別人留下的腳印,卻不知沒有一對腳印能走得回來。
〈論幸福生活〉De Vita Beata
快樂不應成為引領者,而應是合理欲望的陪伴者——
人最快樂的時候,往往正是快樂熄滅之時。快樂的空間很小,一下就能填滿,而且容易疲倦,一輪進攻之後就會精疲力竭。那些來去匆匆,註定要在發揮作用時消逝的東西,不可能擁有任何實質,因為站在起點就能望到終點,實現目標就預示著終結。